站群系统
2015能源装备的五宗记忆
时间:2015-12-31 17:58:58  浏览:0次  来源: 中国能源报  作者:科技处
恢复窄屏

能源装备产业在2015年告别了“温和”的转型升级。

二重、武锅退市撕下了装备产业生存窘境的最后一块遮羞布;首台套保险补偿新政实施遇考首台套应用难仍是设备企业难愈的痛;制造强国战略给能源装备产业带来了动力也带来了困扰;市场订单持续下滑设备企业急寻转型和出海……

许多许多的新闻片段汇结成一层迷雾,能源装备的转型升级到底该怎么转?究竟要如何升?

时至年尾,我们梳理出五件典型事件,重温思索这些记忆,试图拨云见日,旨在看清事实、厘清症结、探清方向。

记忆一:《中国制造2025》明确强国战略

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目标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被视为中国版工业4.0,为我国制造业描绘出了详细的战略布局与发展路线图。

《中国制造2025》对能源行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给予了极大关注,电力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均被列入十个重点发展领域。《中国制造2025》体现为一条主线、四大转变、八大对策,其中一条主线是指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

《中国制造2025》正式实施,并且明确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一时间使与智能制造相关的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等成了时髦驱动要素。

这给能源装备产业带来的思考是,一方面企业订单紧缺、低价竞争、回款困难等问题悬而未解,这些问题甚至会毁了装备制造业;另一方面,政策推出中国版工业4.0,相关机构正在推动智能装备、智能化、大数据、3D打印等大发展,能源装备的转型升级如何与智能制造共振?

现状是,能源装备智能制造水平并不高,业内企业生产车间也罕见智能制造装备,并且智能化改造还面临一系列技术性、经济性问题。

专家谈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计:重大装备制造是典型的离散制造,在国际上还没有成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案的应用模式,企业都是在摸石头过河,还需做大量的技术研发和基础创新工作。

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秘书长杨双全: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用好用活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围绕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等战略对策,提出海工装备个性化、可操作、有效果的举措。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赵奉杰:互联网的出现为装备制造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供了基础,它将进一步改变制造的生产和组织方式,将生产融入到人类的生活中,装备更加生命化,但社会进步的核心基础还是装备。

上海阿波罗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陆金琪:推进智能制造最大的问题是经济性问题。假设设计一个数控程序,设计要花四小时,加工产品要花两小时,如果有十件产品的话就比较经济,就两件产品的话就不经济。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原总工程师隋永滨:装备产业正经历艰难时期,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亟待提升,订单紧缺、低价竞争、回款困难等问题影响产业生死存亡,这些问题不是说一个智能制造能解决得了的,企业应立足产品技术水平和集成能力的创新升级。

短评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未来十年,在中国版工业4.0战略下,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颠覆传统业态模式,构建起信息、物理、系统高度融合的制造形态。

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可以使业内企业通过提高制造自动化程度、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实现企业管理层、现场作业人员和制造设备的有效联系,实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柔性制造能力。

但是,这种融合切不可不顾实际,也不会一蹴而就。融合过程中会伴随着各种遗留问题和新难题,例如产品质量问题和基础共性技术问题。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那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是产业转型升级与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第一要务。

记忆二:首台套保险新政试解应用难题

3月2日,财政部、工信部、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首次从制度层面明确通过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方式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发展。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原则,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自主投保,保险公司提供定制化综合保险产品进行承保,购买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的用户为保险受益人,中央财政对符合条件的投保企业提供保费补贴。

事实上,由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属于定制产品,设备企业与用户之间往往会定向签订合同,合同内容对产品质量、工期、后期维修以及责任事故等均有详尽的规定。并且,根据业内通常做法,对于首台套产品往往需要设备企业缴纳一定数额的质保金,同时用户也会在约定时间内押一部分尾款。

业内企业普遍反映,用户对于首台套产品的购买使用早已经习惯了既有的模式,是否接受市场化的保险补偿新模式还需要观察,首台套制造企业是否投保也还要研究。

在实际操作中,保险公司也面临诸多的挑战。由于首台套产品的历史维修、更换、退货等数据主要掌握在设备企业手中,而保险公司尚未建立起相应的历史风险经验数据库,因此在费率测算和方案设计上也还不够精准。

首台套保险补偿新政的出台,再次点燃了业界对于首台套问题的关注热度。虽然新政的实施遇到了诸多考验,也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但在业界看来,这是在制度层面为解决首台套问题迈出的一大步。据不完全统计,自试点正式启动后,截至9月底,已有50多家重大技术装备企业进行了投保,目前已经签订保单80个,保费总额3亿元,承保金额超过110亿元,带动了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打开初期市场,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开端。

专家谈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国内用户要增加对国产首台套的信心,国外的首台套也出问题,不能盲目的崇外、迷外。用户要理性地看制造企业在首台套研制过程中都做了哪些工作,我国的首台套经过了样机试验,经过了严格的考验,做的试验比国外还多。在制度上,国家发改委在批项目的时候对设备采购要有限制条件,已实现国产化的设备不予进口;在经济上,要采取措施鼓励国内企业,可以减免一点工商税、营业税,同时在对进口产品加税不现实的情况下,至少不应免税。

江苏银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庄建新:建议政府加强引导,加大支持鼓励使用国产化产品,对已与国外签订供货协议的项目鼓励其转为使用国产化产品,制止国外企业利用低价竞争扼杀我国自主化产品,从而避免业主以国产化企业无供货业绩、工程应用空白和价格没有优势等等客观理由致使民族企业自主化无法实施而夭折。

短评

事实上,设备企业对于首台套产品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研发首台套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助力民族工业强国梦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由于首台套研发投入大、应用推广难、回报周期长等一系列隐忧,形成微利是常态、亏损是常事的局面,长此以往企业现金流危机愈演愈烈。

首台套意味着填补空白,补齐装备制造业短板。制造业在长期没有盈利甚至亏损的情况下经营,对产品质量控制和企业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实施《中国制造2025》,做强民族装备制造业,不是制造企业一方能包办的事,需要有关各方同下一盘棋。

首台套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难问题,时刻影响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和民族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构建起装备制造业首台套产品良性发展生态,给首台套企业应有的尊严,让设备企业能赚到钱,为民族制造业健康成长提供必需营养。

记忆三:能源清洁转型新添中国利器

2015年,能源装备产业新产品研发热情有增无减,一大批重大装备取得自主化突破,智能化、绿色化产品层出不穷,尤其是清洁能源装备捷报频传,为能源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煤电方面,二次再热机组和高效超超临界机组同台争艳。2月9日,神华万州电厂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运,作为国内首台高效一次再热超净排放1050兆瓦机组,环保指标大幅优于燃气轮机标准,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同期同类型机组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新一代百万等级高效燃煤机组技术取得全新突破。

6月27日,我国首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发电机组——华能安源电厂新建工程1号机组正式投产,机组锅炉主汽压力32.4兆帕,二次再热汽温高达623℃,汽轮机蒸汽参数高达31兆帕/600℃/620℃/620℃,开启了我国乃至世界火电机组高参数二次再热新时代。

水电方面,上半年敦化抽水蓄能电站4台350兆瓦机组及其附属设备合同、绩溪抽水蓄能电站6台300兆瓦机组及其附属设备合同全部签约国内厂家,在此之前,我国500米以上的高水头、大容量机组均为国外进口。

绩溪、敦化项目的成功签约,标志着我国在超高水头、大容量、高转速抽水蓄能机组技术制高点上已经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成功填补了我国抽水蓄能600米以上水头段的技术空白。

核电方面,7月21日,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30万千瓦核电站主泵成功发运,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该类型核主泵的设计、制造、检测、试验技术,具备独立开发研制自主知识产权核主泵的能力,跻身世界少数几个掌握核主泵技术的国家行列。至此,我国核岛主设备已经全部具备自主研制能力。

输变电方面,8月,我国自主研制的±350千伏/1000兆瓦鲁西背靠背柔直换流阀顺利通过了包括绝缘试验、运行试验在内的所有型式试验项目,标志着±350千伏/1000兆瓦柔性直流输电换流阀研制成功,具备了投入实际工程应用的条件。该产品的成功研制推动了风电等新能源并网,带动了国内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力电子装备制造产业的升级,也带动了国内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

煤化工方面,8月23日,我国首套国产10万立方米/时空分装置压缩机组全负荷性能试验成功,机组振幅值均小于25微米,整机效率超过89%,各项机械性能及气动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短评

观察今年度的新产品不难发现,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占据主流,究其原因,无外乎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催生的硬需求所致。

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把绿色发展作为主要的方向和重点工程,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另一方面,核电、水电、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和煤炭清洁利用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抓手,能源清洁化转型既给装备产业带来市场红利,同时也加速新一轮技术的优胜劣汰和升级发展。

一言概之,装备产业应借结构转型深化契机进一步释放内生动力,勇担能源清洁转型的第一驱动要素。

记忆四:两宗退市案引出两类产业思考

5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对*ST二重股票实施摘牌,意味着二重成为能源装备首家退市央企、成为A股史上最短命上市公司。

无独有偶,7月1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对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予以摘牌,武锅正式退出深市主板,成为能源装备产业第一只退市的境内上市外资股,也是继二重之后的第二家退市企业。

一年内,两家业内主要上市公司退市,直接的原因是市场内需不足,订单持续下滑。装备制造业持续多年低利润、甚至是亏损的经营状况使得业内不少企业处在生死的临界点。

对于多年持续亏损,二重的解释是,受近年订单持续下滑、产能利用严重不足和产品结构变化的影响,部分资产存在较大减值的迹象,对此部分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根据富余人员减员分流计划计提辞退福利。

市场的持续低迷,经营的连续亏损,使二重负债累累,贷款本息出现逾期,到期商业承兑汇票不能按期兑付。二重面临的两大棘手问题便是市场和债务,争取市场订单,充分发挥产能,摆脱债务负担,这将是二重扭亏脱困的关键。

而武锅退市的原因剑指关联交易,多年来武锅最大的客户一直是自己的控股股东阿尔斯通。2014年,武锅与阿尔斯通的关联交易金额达到7.89亿元,在9.47亿元的总营业收入中占比高达83.32%。

中小股东也提出质疑,不赚钱的关联交易为什么要上市公司承接,阿尔斯通有故意做亏之嫌,通过关联交易、巨额贷款等手段掏空武锅以达到私有化武锅的目的。

实际上,武锅也在积极参加一些本土项目的投标,但产品在价格上没有优势,即使有些项目把价格降到最低,还是拿不到订单,原因是项目业主认为武锅的财务状况太差,没有持续精力运作项目。

短评

二重是我国重机行业龙头企业之一,在粗轧、热连轧、热模锻压机、铸造能力和工艺、火电铸锻件、水电铸锻件等产品上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但同时,其制造技术与业内领先水平还存在差距,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颇受质疑。

进入买方市场,尤其是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过硬的制造技术、优良的产品品质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一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缺乏这种核心竞争力,那么它所形成的多米诺效应,将会使企业陷入危境,并且越陷越深。

二重的退市在某种程度上是市场竞争中技术的缺陷,最终技术缺陷与市场缺失形成叠加效应,导致二重成为转型升级阵痛期的首个掉队者。

武锅自从被阿尔斯通收购后,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都焕然一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一流的生产管理水平成为国内锅炉制造业的标杆。但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在阿尔斯通入主后,经营战略与原武锅大相径庭,没有形成合力。

实际上,作为外资控股企业,在华经营更要因地制宜实施本土化政策,真正造福当地,利润共享,切不可利用中国相对廉价的生产成本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罔顾中国利益。事实证明,以市场换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得到技术的同时,可能市场没了,也可能成为外资的廉价加工厂。

要避免这类情况发生,最为关键的一定要认真准确判断外资在华战略意图,在外资准入核准上切勿盲目仓促,衡量的标准则是是否有利于国内产业做大做强。

记忆五:国产装备出海机遇风险双升

5月16日,《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发布,扩大国产火电、水电装备和技术出口规模,推动核电成套装备和技术出口,带动风电、光伏发电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高船舶高端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提升海工装备等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是本轮“走出去”的重点,为国产装备出海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具有戏剧性的是,10月13日,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于2014年1月与英国Petrofac(JSD6000)Limited公司签订的《铺管船建造及销售合同》突然收到对方的合同终止通知函。

而这并非孤例。一方面,政策力推国产装备“走出去”,“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带来战略机遇;另一方面,受地缘政治、金融汇兑、经济形势等影响,国产装备出海风险陡增,新一轮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机遇挑战并存。

专家谈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应对“走出去”风险的关键是健全企业“走出去”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涉外中介组织支持体系,二是加强信息服务,三是建立以行业自律为主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四是支持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组织企业境外参展、国际交流和考察培训。充分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现有政策,落实支持技术出口的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支持一批重大装备“走出去”项目。

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温枢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要不断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提升自身技术储备与研发能力;要牢固树立建立国际一流质量品牌的目标,加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建设,优化质量管理资源配置;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企业间的协调与合作,遵守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坚决防止无序和恶性竞争。

中国船舶报社社长李忠:对船舶海工装备企业而言,需要积极延伸产业链,除了提升总装建造能力之外,更要在前端设计、关键配套,甚至是油田运营等方面有所突破;最重要的是必须转变我国在船舶与海工装备方面的竞争方式,由成本、价格竞争转变为技术、资本与服务的竞争。

短评

“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和推动装备“走出去”是在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后产业迎来的重大利好。“走出去”的风险不容小觑,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国之重器”想要誉满全球,设备企业还得再鼓干劲、狠练内功。

首先,一门心思啃下硬骨头。深入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薄煤层及难采煤层综采成套技术装备、大型核电站核主泵及DCS系统、高水头大容量抽蓄机组、大型油气长输管道压缩机组等国产化攻关任务紧迫。

其次,本本分分做好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没有捷径,更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质量问题是国产装备的硬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工程的安全运行,这些问题仍然时刻在拷问中国制造的品牌信誉。

最后,脚踏实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设备企业应沉下心来,在知识产权上不冒险、不犯忌,抓住机遇抓紧时间,认真做好自主开发,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走出去”做好铺垫。

  • 电话:0086-29-86119111
  • 地址: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A1区开元路2号
  • 邮箱:sxrqjt@163.com
  • 邮编:710016
Copyright © 2011 Shaanxi Gas Group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亿体育  陕ICP备11014167号-1陕公网安备 61019102000282号 能源监管热线:12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