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增速下滑和结构调整,对中国的能源需求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萎靡的市场需求中,低价成为进口管道天然气、液化天然气(LNG)以及本土页岩气胜出的关键因素。
这已体现在中国LNG和管道天然气进口量的此消彼长上。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6月管道天然气的进口量有所下降,LNG的进口量却同比上升了28.4%(较5月环比增加一半以上,但该月112万吨进口量是2012年以来的最低值)。
这主要是由于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管道天然气价格高于东部进口的LNG价格,该因素使得前者的进口量下降了18.4%。
6月所有LNG的进口量都为协议供应量,其加权平均价格为9.55美元/MMBtu(百万热量单位)。与之相对应的是,普氏能源资讯JKM指数6月交货价平均为7.12美元/MMBtu。该价格在6月底上升至7.40美元/MMBtu之上。
在未来几年,中国国内的天然气将供大于求。鉴于中国的天然气供应体系已较为完善,可以在不同来源的天然气间方便地进行切换,价格方面的差异将是主要影响因素。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是过去17年来最慢的。与此同时,上半年国内天然气的消费量为906亿立方米,仅同比增长2.1%。而在2014年,国内天然气的消费仍保持着8.5%的同比增幅。在2011年时,曾有预测称,今年中国全年的天然气消费量能达到2300亿立方米,现在看来这是明显高估的。
由于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压减密集型产业的能耗,202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预测已经被数次调低。
2014年4月,中国国家发改委曾预测,2020年的天然气需求为4000~4200亿立方米。11月,这一数字调整为3600亿立方米。2015年1月,中石油对天然气需求的预测为3100亿~3600亿立方米;6月,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值进一步降低为3140亿立方米。这一数字接近中石油所预测范围的下限。
未来几年,诸多原因将影响进口LNG的市场形势。其中包括其与进口管道天然气的价格竞争,以及本土的天然气产量。值得注意的是,进口管道天然气以及本地天然气的开采在近期都遭遇了挫折。
国内的进口管道天然气主要来自穿越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三条并行管道,年供气能力达550亿立方米,这三条管道于2009年开始运营。另一条位于缅甸的Shwe管道在2013年开始运营,其供气能力为每年120亿立方米。
2013年9月,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签署政府间协议,规划了第四条贯穿中亚的天然气管道,年供气量300亿立方米。
该管道位于塔吉克斯坦境内的部分于2014年9月开始修建,其将主要供应来自土库曼斯坦加尔金内什气田的天然气。2020年前后,中亚对中国的总供气量将上升至850亿立方米/年,其中包括来自土库曼斯坦的700亿立方米/年、乌兹别克斯坦的100亿立方米/年和哈萨克斯坦的50亿立方米/年。
中国还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380亿立方米/年的供气协议,预计从2018年开始通过西伯利亚力量1号管道供应东西伯利亚天然气。
今年6月,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动工仪式已经举行。但与俄罗斯相关的另一些管道气供应则遇到了挫折。据俄罗斯媒体报道,阿尔泰管道的谈判已被无限期推迟,其规划向中国每年供应300亿立方米的西西伯利亚天然气。
中国提高本土天然气产能的希望,大部分被寄托于页岩气开发,不过它正在遭遇技术及成本方面的双重挑战。
国内媒体在7月报道称,在中国页岩气市场,本就为数不多的外资石油公司,正在重新评估是否继续进行投资。康菲石油公司中国代表处的高管称,已经终止了与中方在2012年和2013年所签署的位于四川省境内的页岩气开发项目。
2015年,国内的页岩气产量将从去年的21亿立方米上升至76亿立方米。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家能源局已经将其对2020年页岩气产量的预测从600亿~1000亿立方米调低至300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