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上海合作组织黄皮书: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8)》。
报告表示,当前上海合作组织进入磨合期,面临三大任务,即“巩固互信、完善制度机制、落实已签文件”,为推动成员国多边务实外交打好基础,助力本组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新机遇期。
同时,报告认为,石油人民币或天然气人民币当前不具有可行性。无论是“石油美元”或是“石油人民币”体系的建立,都需要一整套期货交易、定价中心等体系的支撑。当前中国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外汇体制方面存在一定障碍,试想中亚某国家拿到“石油人民币”之后,由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尚且不足,其在全球其他地方购买商品必然面临诸多不便之处,或许还需兑换成美元(中间还要面临着汇率波动风险)。
从长远看,无论是石油人民币体系还是天然气人民币体系,都不仅仅是把人民币作为一种交换油气商品的货币,石油人民币体系或者天然气人民币体系的真正建立,需要很多前提条件。一个重要前提是建立起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石油期货交易中心和天然气交易中心。
展望2018年,报告认为,上合组织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主要经济体仍缓慢增长,地区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对各国都造成威胁。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之间相互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复杂。在如此困难条件下,上合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在不断增多,关系不断改善,经济合作不断深入,“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正在稳步推进,新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正在形成。
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合作大有可为
黄皮书认为,近年来,世界油气生产和消费格局处于深度调整之中,能源行业生产消费低碳化进程加速,国际油气市场的价格机制、贸易格局、政策走向以及各公司的投资策略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将给上合组织成员国今后的能源合作带来深远影响。
这其中有一些新的趋势尤其值得引起关注。一是世界石油市场开启再平衡之路,油气市场开始缓慢复苏。二是世界油气生产消费格局处于深度调整中,将进一步重塑大国博弈的地缘政治格局。三是产油国加快能源行业改革步伐,将为世界各国加深能源领域合作提供历史性机遇。四是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加速,能源低碳化将构成石油行业中长期发展的重大风险因素。
上合组织国家之间在能源资源禀赋和能源消费需求上的差异以及便利的地理区位优势,为各成员国深化能源合作提供了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能源合作已成为上合组织最重要的工作方向之一。能源合作的范围更加广泛、紧密,合作更有深度,朝着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合作迈进,在能源合作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未来,上合组织国家能源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深化油气供需双方的合作,努力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二是深化油气贸易及资源采购领域的合作,共同谋求价格安全。
三是深化清洁能源技术和装备等领域的合作,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环里海能源带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能源合作市场
黄皮书认为,在全球油气市场格局中,环里海区域丰富的能源资源引起周边和世界大国的极大兴趣,包括俄罗斯、中国、伊朗、日本、韩国、印度、土耳其、美国、欧盟等。它们纷纷建立自己主导的各种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济、政治、安全和人文合作,其中既有经济利益,也有一定的地缘战略意图。
当前,中亚能源开发存在“三向一体化”趋势,其中欧美主导的“西向一体化”,希望中亚各国的能源输出绕过俄罗斯,直达欧洲,降低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过度依赖;俄罗斯则继续把中亚当作自己传统的势力范围,力主“北向一体化”,通过修建田吉兹-新罗西斯克输油管道等措施,使得中亚诸国进一步增强对其依赖性;而“东向一体化”则是中国希望看到的,中亚各国也希望借助能源合作与中国建立更为紧密的经济联系[5]。
从中亚能源开发的“三向一体化”格局中,我们可以看到中亚地区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相当激烈。对里海地区的油气生产国来说,他们一定不希望看到某一方面的势力取得“独霸”,也不希望对某一方造成过度依赖。所以中亚诸国一定会采取务实的态度,在欧美、俄罗斯和中国之间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使得各方势力互相制衡,从中做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近年来,中亚诸国一直在各种管道建设方案中进行权衡,以获取最大的政治与经济利益。可以预见,该地区能源输出多元化的势头将延续,未来在“三向一体化”的基础上,或许还会出现中亚油气管道向东通往太平洋、向南通往印度洋等多种可能性,这意味着中亚地区可能会成为一个日益开放而非封闭的能源市场,关于环里海油气的激烈博弈也仍将继续。
石油人民币或天然气人民币当前不具有可行性
2018年6月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上海合作组织黄皮书: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8)》。
黄皮书认为,建立“石油人民币”或者“天然气人民币”体系将是人民币主权货币在国际能源贸易中崛起的新路径,也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作为长远努力方向是正确的。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测算了“四种情景”:情景一,假设石油人民币首先覆盖俄罗斯的石油贸易,那么在“三元格局”(美元、欧元、人民币)和“双峰格局”(美元、人民币)下,人民币全球支付的年度规模将分别获得245.6亿和368.4亿美元的增量。情景二,假设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接受石油人民币,那么在“三元格局”和“双峰格局”下,人民币全球支付的年度规模将分别扩大到453.9亿和680.9亿美元。情景三,假设沙特的示范引起OPEC的整体效仿,“三元格局”和“双峰格局”对人民币全球支付的扩大作用将分别升至1314.4亿和1971.7亿美元。情景四,假设全球石油出口国(除美国外)普遍接受石油人民币,则在“三元格局”和“双峰格局”下,人民币全球支付的年度规模预计分别增加到2236.5和3354.7亿美元。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黄晓勇则认为,随着全球天然气供给宽松、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比重的上升、LNG的发展使天然气贸易更趋便利化等因素影响,为构建天然气人民币体系的时机提供了历史契机,天然气人民币可以避开与美国争夺“石油”定价权,相对容易实施。
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油气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是有可能的。但就目前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拥有先进的军事、文化、科技等强大的综合实力。只要稍加留意,真正抛弃“石油美元”体系的国家并不太多。
为何人民币在短期内很难动摇美元霸主地位呢?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石油输出国家是受到美国严厉的经济制裁后,才发狠用人民币或欧元来计价石油,影响力十分有限(笔者从与某石油公司在委内瑞拉工作的员工沟通得知,即使在委内瑞拉目前国内经济濒临崩溃的情况下,仍不太情愿用人民币交易石油)。同时,即使沙特等海湾国家同意在出售石油时用人民币结算,也只是针对向中国出售石油产品时用人民币结算,并非是在石油结算时全面弃用美元,沙特等国也非常清楚,弃用“石油美元”的后果很严重。
此外,无论是“石油美元”或是“石油人民币”体系的建立,都需要一整套期货交易、定价中心等体系的支撑。当前中国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外汇体制方面存在一定障碍,试想中亚某国家拿到“石油人民币”之后,由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尚且不足,其在全球其他地方购买商品必然面临诸多不便之处,或许还需兑换成美元(中间还要面临着汇率波动风险)。
从长远看,无论是石油人民币体系还是天然气人民币体系,都不仅仅是把人民币作为一种交换油气商品的货币,石油人民币体系或者天然气人民币体系的真正建立,需要很多前提条件。一个重要前提是建立起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石油期货交易中心和天然气交易中心。
目前中国在石油金融体系建设方面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人民币原油期货自今年3月26日上市,从日本Tocom、俄罗斯Moex、印度Mcx等原油期货交易所不太成功的实践看,要建立一个成熟的原油期货交易所是非常困难的,中国天然气交易中心离真正发挥价格枢纽功能也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